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范维雅
5日晚,歌手李玟的家人通过社交媒体宣布,李玟于7月2日在家中轻生,送院后一直昏迷,最终于7月5日离世。家人表示,李玟于数年前患上抑郁症,与病魔经过长时间斗争,可惜近日病情急转直下。
(资料图)
新浪微博上,李玟生前好友、亲人纷纷发文悼念,怀念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,也想念她具有感染力的笑容。同时也有人疑惑,为什么她那么爱笑,也会得抑郁症?
近年来,因抑郁症而酿成的悲剧屡屡让人叹惋。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全球已有约3.5亿人被抑郁症困扰,每个人在一生中患上一次抑郁症的比例更是超过了10%,每年全世界都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身亡。
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-2020)》显示:2020年,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.6%,其中,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.4%,抑郁症正成为当前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。
“不就是不开心么,多做自我调节不就好了。”至今,仍旧有很多人对于抑郁症抱有类似的误解,比起身体上的病痛,精神上的疾病往往更容易被误读,以为是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,意志不坚定,内心脆弱,或者强行将抑郁症患者的不幸同生活环境、工作环境挂钩。
事实上,抑郁症和所有身体上的疾病一样,有着深刻的生理与生物学根源,不是强身健体、乐观积极、听听笑话、和朋友们相约聊聊天吐吐槽就可以改善的。
五年前,笔者曾与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友人深入沟通,他独自居住,洗手池里的碗筷上布满了厚厚的白霉,桌子上层层叠叠地覆盖着灰尘,在与笔者聊天的过程中,他没有过多痛苦和悲伤的表情,语气平和,眼神黯淡,就算站在他面前,也似乎隔着一堵厚厚的墙。他就好像在一座孤岛上生活了20多年的人,对于尘世间的事物已然失去了兴趣。
他说,以前一小时就能恢复的郁闷情绪怎样都好不起来了,曾经热爱的爱好全部都失去了热情,曾感到快乐的小事也不再触动心弦,每天一睁眼,毫无理由的悲伤、痛苦、自责的情绪会像洪水一样袭来,不断的折磨着他的心,一波又一波,无法喘息,直到一天的结束。
玛丽·简·塔基和简·斯科特在《牛津通识读本:抑郁症》一书认为,没有任何年龄、性别或社会群体可以对抑郁症免疫,即便我们已经在使用严格的标准来定义临床抑郁症,它仍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人类体验。
《柳叶刀-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:对抑郁症采取联合行动的时候到了》报告指出,抑郁症是一种特殊的健康问题,可以影响任何人,不分性别、背景、社会阶层或年龄。抑郁症与各种慢性身体疾病有关,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会影响其心理健康,反之亦然。
报告联合主席、来自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的Christian Kieling副教授曾表示,抑郁症患者很难获得有效的社会心理治疗和恰当的医学治疗,且抑郁症的高度污名化仍阻碍着许多人寻求必要的帮助,过上健康和有活力的生活。这其中,很多人是有抑郁症风险或正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和年轻人。
据报告估计,全世界每年有5%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。在高收入国家,约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诊断或治疗,而在中低收入国家,这一比例则高达80%~90%。
此前,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了《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》,要求针对青少年、孕产妇、老年人群、高压职业人群等开展筛查评估、加强早期诊断,并给出了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,正是为了更加科学地防治抑郁症,让公众形成对抑郁症的科学认识。
公开资料显示,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,确切病因至今尚无定论,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曾在书中表示,人类对抗抑郁症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。甚至有可能,我们虽然在局部取得了某些进展,但是在整个战场上,我们至今都还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。
尽管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,治疗过程很漫长,但它并非不治之症。一位知名精神卫生科专家告诉记者,抑郁症要及早就医、及早治疗,对于抑郁症不止有抗抑郁药物,还有心理治疗、物理治疗、危机干预及精神康复,真正达到治愈的患者,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,而且在遇到挫折时,经历过低谷的他们有时会比普通人更坚强。
科学彻底能解决这只“黑狗”之前,我们还可以做什么? 停止对抑郁症患者的标签化,抵抗偏见,为抑郁症患者创造积极就医的社会环境,让他们不必担心被歧视和被污名化。
五年后的今天,笔者那位患上抑郁症的朋友也在药物和精神的双重治疗下,走出了疾病重获新生。他说,他生病时的记忆竟然失去了大半,但他还能记得生病时的感觉,就像在孤岛上生活了两年。他很感恩现在的生活,也很感恩在抑郁症时温柔陪伴自己的人。
对于抑郁症患者身旁的我们来说,如果你的家人、朋友患上了抑郁症,不要强迫他们坚强,也不要斥责他们的懦弱,你只需要陪着他,给他一个轻松积极就医的环境,告诉他,岛上不只有他一个人,虽然风大浪大,但一定有船能接他回家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