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仙境”变“险境”!夺命野生“网红景点”如何走向正轨

2023-08-14 23:46:44来源:人民网

8月9日上午,四川雅安雨城区鱼鳞坝,十余名游客拍照打卡时遇涨水多人被冲走。涉水人员中7人遇难、4人获救,目前现场搜救工作已结束,相关调查和善后工作正在有序开展。

据悉,鱼鳞坝系一处水利设施,通过在堤坝下游修建整齐密布的叠水缓坡起到治洪、蓄水的作用。当洪水来临时,鱼鳞坝可以减缓洪水的流速,在枯水期时,又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。但正是因为别致可爱的“鱼鳞状”水池,让其成为野生“网红景点”。这并不是“野生景点”第一次发生安全事故,早在2022年,四川彭州“野生景点”龙漕沟因突发山洪,造成游玩群众7人死亡、8人轻伤。


【资料图】

(来源:央视新闻)

话题高频词云图(来源:人民众云)

近年来,多地“野生景点”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走红。虽然不是景区,但通过与大众旅游景点相反的宣传模式,打着小众、神秘、未开发的噱头,又在网红的属性加持下,具有了景区一样的“引流”特点,吸引着游客趋之若鹜,甚至探险猎奇。在互联网上,它们是流量密码,但回归现实,它们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。一般来说“野生景点”往往未经系统开发,安全设施不到位,存在较多隐患,极易引发事故。部分“网红”景点打卡的路线难度大、风险高,只适合受过专门训练且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参加。如果普通游客头脑一热就前往“打卡”,也就无形中放大了安全风险。此外,未开发景点往往在地形复杂、险峻、隐秘的地方,一旦发生灾害,救援和自救难度均会增加,危险系数陡增。

野生“网红景点”背后风险成因:平台博主难辞其咎

在互联网上,这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小众“野生景点”热度不减。“免费景区”“原生态”“徒步溯溪”之类的推荐、攻略比比皆是,“小众”“冷门”“天然未开发”等关键词更是成为新晋流量密码。一些靠分享小众旅游景点获取流量和关注度的“野生”旅游博主,甚至在教公众如何“翻过围栏”“瞒过工作人员”等技巧。这些鼓励公众野地探险又不提及如何保证安全的攻略,无异于给游客带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安全风险。同时,相关平台也没有尽到审核、提示和警示的功能,致使很多人对“野生景点”缺乏完整认知,进一步导致各类五花八门的“野生景点”批量涌现,在客观上助长了险情的一再发生。

此外,多数“野生”景点走红,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大都知晓这些“景点”所存在的风险隐患,但仍缺乏足够的重视,存在侥幸心理,虽然设置了安全警示牌、铁丝网等隔离警示设施,却鲜有配置强硬、主动的防范措施,更缺失事故发生时的应急预案,以至于救援成功率极低。另外,游客漠视管理规则也是野生“网红景点”夺命的重要原因。事实上,一些野生“网红景点”并不缺乏相应的安全警示。回看此次事件,雅安市水利局、雅安市气象局早在8月8日17时20分就已发布了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,但仍挡不住游客的脚步。一些游客漠视管理规则,面对危险警示置若罔闻,将自己置于险地,从而为之付出了生命代价。

多方如何顺势而为,抢抓“网红经济”机遇

当前,我国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升级趋势,随着年轻人成为旅游的主力军,旅游需求逐步由观光旅游向个性化体验转变。从文化旅游消费大幅增长的大背景来看,野生“网红景点”潜藏危机的背后,也为文旅产品研发、供给提供了新方向。

旅游行业因势利导推动形成迎合大众市场的安全小众产品。野生“网红景点”作为文旅行业对标市场的一个有效切口,从业者应持续探索旅游供给的高质量转型发展,在安全风险处理前置的基础上,盘活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,积极探索乡村度假生活方式,发展多元度假产品,顺应文旅新阶段、迎合消费新理念、打造城市新格局。

堵不如疏,野生“网红景点”为地方政府带来新机遇。从当前爆火的野生“网红景点”分布区域来看,大部分景点均位于城市周边乡镇,由于缺乏旅游开发经验,面对“网红景点”带来的巨大人流量,为规避风险,不少基层政府选择高挂“免战牌”,禁止游人“打卡”。事实上,在依法依规加强管理、为野生网红打卡地套上安全“笼头”的同时,当地政府也可以因势利导、化“危”为“机”。借鉴野生网红打卡地“转正”的成功案例,在自然文化资源、法规政策允许的前提下,科学评估这些野生文旅资源,进行适度开发建设,满足大众亲近自然、探索世界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
标签:

今日热门
More
生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