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高浩
上半年没搏出子丑寅卯,下半年那就拼个你死我活。
(相关资料图)
销量没增长,利润被重创,虽然上半年价格战最终落个一地鸡毛,但并不妨碍车市进一步血拼。
7月以来,价格战愈演愈烈,战火扩展到包括合资品牌、自主品牌、造车新势力在内全维度。这其中既有降价求生的边缘车型,也有特斯拉、极氪、理想这样的当红炸子鸡。
不同于上半年踩踏式的被动降价,新一轮价格战的主动性更强,目标感更明确,因电池和芯片成本下降而带来的空间更大。这也就意味着,价格战不再是为了多收三五斗的战术行为,而是带有更多主动性、彻底淘汰边缘的战略重构。
上半年没有赢家
从半年度销量来看,价格战并没有带来让人满意的结果。仅论发布了半年度销量的主流车企,上半年能够实现年销量目标50%的数量为零,且完成率(相比2022年上半年)实现上升的企业数量屈指可数;完成半年销量目标的经销商也仅有1/4。
随之而来的还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减退,二季度,特斯拉全球交付46.6万辆,同比增长83%,但依旧低于48万辆的产量,且毛利率下滑至18.2%。马斯克表示,在“不稳定”的全球经济环境下,不得靠不降价,对冲利率的上调。
盈利的企业利润收缩,亏损的企业情况进一步恶化,销量不及预期,“次生灾害”却不断。频繁到来的降价引发了老车主们的不满,但对老车主的补偿诉求置若罔闻、区别对待、逼得用户成立维权联盟的品牌也不在少数。
即使有的品牌会为老车主补上差价,不少用户也纷纷表示下一辆车不会再考虑这个品牌了。更不要说那些奢望持币观望“再等等”的人,能够认同“品牌”的力量,各个行业无数案例都表明,把目光转向这一部分用户的企业,很难在后续品牌建设层面有所突破。
行业的乱象,也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对汽车的真正价值产生怀疑,当前厂商的冒进注定要为未来的诸多问题埋下伏笔。
价格战加剧市场复杂度
虽然价格战无异于饮鸩止渴,累觉不爱的车企却又不得不应战。上半年的种种结果,不断堆叠在一起成为新一轮价格战的诱因,又逢淡季7、8月,车企们不得不打起价格战,提前进入年度冲量阶段。
8月以来,已有十余家进入状态,8月1日,本就走高配低价路线的零跑对非入门产品进行最高两万元的官降;8月11日,极氪针对001推出3-3.7万元的限时降价(截止到12月31日)。
如果说上半年的价格战是出于对未来的本能恐慌,下半年的价格战,车企更为聚焦的则是利润、占有率等关乎生存质量层面,毕竟有终端不断消化整车,研发、销售、售后的齿轮才能有序运转起来。
极氪、零跑好歹也算是各自领域的代表性头部品牌,这些前排的“好学生”已经站起来听课,后排的自然没有理由继续稳坐。
另外,动力电池的成本,伴随着原材料进入历史低位,也一路下行,受此前非理性的刺激,产能过剩造成的供需失衡是接下来行业进行调节的重点。不过,降低的成本给了车企进行价格调整的空间,新车的价格也远远没有见底。
可以肯定的是,未来一轮轮的价格战还将不断,或者成为常态化,随着竞争深入,每一轮的复杂程度和惨烈程度也将更进一步,无所谓凛冬酷暑,生存才是永恒的主题。
合资风雨飘摇
除上述新能源产品为主的企业外,还有每况愈下的合资,产品不够智能、新能源布局慢,自然没有理由比自主卖得更贵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合资车综合促销幅度由今年1月的13%一路上涨至6月的16.4%。
然而合资上半年480万辆的销量依旧同比下滑4%,上半年合资品牌亏损经销商的占比达到了51.3%。二线、弱势合资经历了多年的低谷,日系也开始跌落神坛,除丰田下滑幅略低于大盘外,其余日系品牌的降幅均超过20%。
重压之下昏招不断,一位关注一线销售的博主表示:“某日系品牌走量车型的大幅降价,可以视为日系车价格崩塌的开端,把日系价格打下来后,它竟然收价了。”
德系上半年尚有2%的增幅,除却燃油的基本盘支撑,电动产品的大幅降价作用不小,上汽大众官方发布,7月,ID.3的单月订单已破万。不少用户表示,“除了车机,降价后的ID.3找不出缺点”,这也揭示了以大众为主的德系品牌症结所在,大众与小鹏、上汽的深度合作都意在弥补这些方面的缺失。
价格战已经跳出特定的圈子,席卷着每一个车企,无论是油是电,都面临着淘汰风险,恐慌的情绪会持续弥漫于主机厂和上下游,既然现阶段谁都没有收拾残局的实力,那只好继续游戏。
标签: